“码”上看客家冬头帕
(资料图片)
赣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,雨量充沛,夏秋闷热、冬春湿冷。勤劳的客家妇女既要到田间协助男人挥汗劳作,又要在家中事无巨细操持家务,身体受湿气影响较大,易感风寒。为此,客家先民织造出一种防风御寒的头巾,因这种头巾在冬天使用更为频繁,故称冬头帕。
赣南客家妇女除头戴冬头帕外,一般还会在腰间系上用于挡风挡尘的拦身帕。受印染条件所限,旧时妇女衣服多以蓝色为主色调,客家语系里“蓝”与“拦”同音,久而久之,人们便把冬头帕和拦身帕统称为蓝巾帕。蓝巾帕以黑色、白色、红色为主色,通过织彩可变幻出各种色调、线条和图案,美观而实用。
客家阿婆佩戴蓝巾帕。
蓝巾帕在赣南地区的龙南、全南、定南“三南地区”较为流行,也更为精致而独特,其制作技艺已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初期的蓝巾帕由披肩、丝带两部分组成,后因南方昼夜温差大、潮湿天气长,客家妇女便在制作丝带的工艺基础上增加了护额,这就形成了今天的由披肩、护额、丝带三部分组成的蓝巾帕。其中,披肩中间最宽部分为帕心,又称象眼布;两边对称的更窄部分为帮帕,又称舌子,统一织成流水线状。护额俗称扎头子或大扎头。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护额上织出文字纹样、祈福纹样、生活用具纹样、动植物纹样、数字纹样等各式图案,纹样的增添使蓝巾帕更有层次、更加精致,挡风保暖防湿的作用更加有效。丝带俗称为带子或小扎头,主要起固定披肩的作用,其飘逸的线条感让客家妇女佩戴时显得更加柔美,此外还饱含着客家人带子带孙、福寿永昌的美好寓意。
客家妇女在向游客展示蓝巾帕。
赣南客家女10岁以上就开始佩戴蓝巾帕,年轻女子的蓝巾帕花色偏艳丽,家庭富有的也会在护额上镶上银器饰品,而中老年妇女更喜暗色调。在“三南地区”客家传统婚俗中,蓝巾帕是女方必备的嫁妆,即便是现在,客家妇女在坐月子时及步入中老年后仍然喜爱佩戴蓝巾帕。新婚的儿媳还得精心准备一套新制蓝巾帕,作为礼物送给男方家的妈妈、奶奶和外婆,而收礼方也会回赠她一个大红包。客家妇女过世后,入殓时也会穿上新制的蓝巾帕。
蓝巾帕属纯手工制作、群体性传承。蓝巾帕制作工艺精细繁复,不仅需要有相当娴熟的女红基础,还需要制作者有三分的聪慧与七分的耐心。以棉花制成蓝巾帕,制作步骤共有十二个,分别为弹棉花、搓棉卷、纺棉纱、圈棉纱、染棉纱、浆线、卷棉纱、耕线、上机、捡花、织布和缝制等。
纺棉纱。
耕线。
纱线上机。
织头扎子。
蓝巾帕的佩戴有其顺序方法。首先,将披肩黑边中部对准前额中心,两边丝带由两侧同时向后各绕头一圈拉紧打结固定,再将护额系好便可。旧时,年轻女孩第一次佩戴蓝巾帕要行佩戴礼,一般由妈妈、奶奶、外婆传授要领、讲解知识、实施佩戴。
赣南客家蓝巾帕既有对北方头巾文化的传承,又有与本土服饰文化的融合,它的制作包含了客家先民对“天人合一”思想的理解与应用。红、黑、白条纹相间的披肩,有如客家深厚的土地及层层的梯田;富有层次的头帕如同起伏的丘陵;前额黑色面料上两条艳丽的丝带,就像厚重大地上的两条河流,一条是过去养育过他们祖先的北方的黄河,一条是现在养育着他们及子孙的赣南的河流。它代表着岁月的沧桑轮回,代表着生命的永续不息。
年轻一代在学习、传承蓝巾帕织造技艺。
(钟慧燕钟炆秦刘军伟李林烜王琼叶波钟莉清记者李传材文/图)
[责任编辑: 高忠媛]X 关闭
Copyright © 2015-2022 亚太养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11 联系邮箱: 562 66 29@qq.com